对话清华大学教授曲小波:自主式避障将成为飞行汽车解决安全问题的主流路线
2025-09-18 10:09      作者:尹丽梅     来源:中国经营网

中经记者 尹丽梅 张硕 武汉报道

d6e51d99a50cc0a292a51b88c571f210的副本.jpg

近两年,低空经济持续爆火,其安全问题一直备受产业界关注。

“就像地面车辆的智能驾驶一样,到了紧急情况,AEB(自动紧急制动系统)肯定比人的效果要好,因为人有失误的概率并且存在反应的时间。对于飞行汽车安全问题而言,复杂场景需要借助推理去作出判断,而常规的极限场景应依靠自主式避障(autonomous collision-avoidance),这是大势所趋,业内也在提前做好准备。”清华大学车辆学院教授、欧洲科学院院士曲小波9月17日在首届聚合智能产业发展大会(2025)上接受包括《中国经营报》在内的媒体记者专访时如是说道。

飞行汽车更为专业的术语叫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lectric Vertical Take-off and Landing,即eVTOL),是低空经济中重要的飞行器类型。与飞行高度较低的消费型无人机和物流无人机相比,飞行汽车具备载人飞行能力,是未来城市空运的发展方向之一。

低空经济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代表,国家高度重视其发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政府工作报告多次强调加强低空经济的发展,并将其定位为我国经济的新增长引擎。在此背景下,飞行汽车的发展备受关注。

安全性是飞行汽车必须遵循的第一规则。在曲小波看来,如果采用电驱系统并实现分布式布局,飞行汽车便可配置多个旋翼(如8个、12个甚至更多),从而在动力层面实现冗余备份。即使关掉其中一两个电机,飞行汽车仍能保持稳定并实现安全降落,这有效解决了传统直升机长期以来存在的安全性隐患。同时,飞行汽车支持垂直起降,对城市空间的要求极低,非常适合高密度城市场景的运行。

此外,他指出,飞行汽车具备自主驾驶功能,可进一步提升飞行过程中的可靠性与安全性。与传统直升机依赖燃油发动机、机动性较差不同,电驱系统响应迅速、控制精确,使飞行汽车具备更优越的机动性能。随着技术逐步成熟和实现规模化应用,飞行汽车有望能够成为一种大众化出行工具。

目前,飞行汽车主要有一体式和分体式两种形态。曲小波判断,分体式有独特的优势,只有分体式飞行汽车才能在紧急情况下把乘员舱独立出来,从而使得整舱装备安全带或降落伞等方案成为可能。而且,如果能实现分离,换上货舱后飞行汽车又可以作为货运工具,有着很大的灵活性。

不过,他也提到,分体式飞行汽车对生产制造可靠性的要求更高,结构更为复杂。相对而言,一体式飞行汽车不存在衔接部件、接口的问题,工序上更为简单。从目前来看,两者各有优劣,适用于不同场景。

目前,飞行汽车在国内行业尚处于发展初期,相关产品的大规模量产还未出现。飞行汽车仍需解决飞行续航短、飞行场景少、飞行安全如何保障等现实挑战。

现阶段,飞行汽车大部分以电驱动作为动力来源,主要可分为纯电动以及混合动力两种。曲小波认为,只有电驱系统能够实现分布式驱动,而分布式驱动有助于提升系统的安全冗余性。无论是纯电还是混合动力方案,在飞行器的起降阶段均依赖电力驱动。

两者的主要区别体现在巡航阶段:纯电方案完全依靠电池提供续航动力,而混动方案则通过燃油实现持续巡航。在长距离或远航程场景下,混动技术仍具备显著优势,原因在于当前动力电池的能量密度仍存在一定局限。“然而,针对城市内的短途飞行需求(例如几十公里的航程),我们认为采用混合动力方案并无必要,纯电驱动已足以满足该类运行场景。”曲小波说道。

飞行汽车实现商业化量产仍有较长的路要走。曲小波分析指出,其面临的技术难点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从样机走向量产,产品需经历漫长的测试周期,必须覆盖所有可能的运行工况。目前,飞行测试不仅成本高昂,也难以实现大规模、多机型协同的异构机群验证。因此,行业内正在探索通过虚实融合的方法——例如基于数字孪生技术与高保真仿真构建的融合仿真环境,来缩短这一测试过程,从而加快系统验证与成熟度提升。未来,行业内有望将飞行汽车研发周期从五年以上缩短至两年,推动低空出行加快落地。

其次,是实现高效可靠的自主避障能力。该项能力的构建,要求建立完善的紧急响应机制,其核心类似于地面车辆领域中已应用的自动紧急制动与协同控制策略,需在复杂飞行环境中实现对动态障碍的实时感知与智能决策。

价格高昂是另一大壁垒。记者了解到,飞行汽车目前的整体价格为1000万元人民币以上,距离百万元目标区间仍有较大差距。一方面飞行汽车智能终端尚处于样机阶段,尚未形成大规模商业化效应,另一方面核心零部件质量、设计结构、散热与能源管理、算法路径、数据量等存在诸多不确定性,使其整体成本和售价居高不下。

不过,一个利好的因素是,业内认为,智能汽车、智能机器人与低空飞行器作为聚合智能产业“三大件”,本质上具有技术同源、链条相通、应用融合的特征,其发展需打破单一产业思维,要以“聚合”理念推动协同。

曲小波分析指出,借助汽车产业链的聚合优势,能够显著降低飞行汽车的制造成本、提高效率。

“基本上,一辆新能源汽车的成本是10万元以内,没有理由一架飞行汽车的成本会达到1000万元。”曲小波认为,若能够有效地践行“聚合”思路,预计复合翼布局的双座或三座飞行汽车的价格可以控制在100万元以内;而针对四座或五座车型,其价格区间大致在100万至150万元。他强调,未来的量产车型绝不会像当前某些原型机那样高昂,并预估到2030年前后,飞行汽车将有望实现大规模商业化应用,真正步入普通消费者的生活。

(编辑:张硕审核:童海华 校对:颜京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