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记者 孟庆伟 北京报道
近年来,在“大食物观”引领下,我国多途径全方位开发食物资源,推动居民膳食结构向更丰富更营养的方向转变,粮油健康消费也迎来“加减法”。
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局长刘焕鑫10月14日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目前,我国居民全谷物消费在谷物消费总量中的占比还比较低,全谷物消费还有很大空间。同时,食用油消费量总体偏高。
据了解,当前我国全谷物消费占谷物消费的比例不足1%。而按照《国家全谷物行动计划(2024—2035年)》,到2035年,全谷物在居民膳食消费中的比重明显增加。
对此,刘焕鑫指出,下一步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将着力推进宣传引导、标准引领、科技创新和产业提升“四大行动”,以提升公众认知,增加全谷物在膳食中的比例。
深入践行大食物观
“吃饭”不仅仅是消费粮食,肉蛋奶、果菜鱼、菌菇笋等样样都是美食。
刘焕鑫表示,近年来,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树立“大食物观”的重要指示精神,扎实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拓展食物来源渠道,推动特色产业全链条升级,强化健康膳食宣传,“大食物观”已成为广泛共识和自觉行动。
刘焕鑫指出,深入践行“大食物观”需要“两手抓”。一手要向耕地要粮食,确保中国人的饭碗主要装中国粮;另一手要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推动食物供给多元化,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要持续增加,使百姓餐桌的食品更加丰富。
“大食物观”不仅打破了食物主要来源于耕地的传统观念,更丰富了老百姓的餐桌。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丁钢强教授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大食物观”的营养核心在于强调膳食均衡与多元,既要向海洋要食物,也要向森林要食物,要兼顾食物来源的多样化。无论是动物性食物还是植物性食物,其各个品类都应均衡、丰富地摄入。
他指出,这一理念最终需要落实到餐桌上,在“一日三餐”的安排上,要把这些多样化的食物都考虑到日常膳食中去。
近年来,我国农业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加快构建。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随着我国生产保障能力增强以及居民消费越来越趋向于健康化多元化,2023年,农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为54.9%,比1952年下降31.0个百分点;林业、牧业、渔业分别占4.4%、24.6%、10.2%,分别提高2.8个、13.4个、8.9个百分点。
全谷物消费增长空间大
随着城乡居民食物消费结构不断升级,全谷物消费的重要性愈加凸显。
“目前,我国居民全谷物消费在谷物消费总量中的占比还比较低,全谷物消费还有很大空间。”刘焕鑫表示。
全谷物是去除外壳等不可食用部分后,保留了种皮、胚乳和胚的完整谷物籽粒,如燕麦、糙米、小米等。全谷物食品就是以全谷物为主要原料制成,且全谷物原料含量达到25%以上的食品。
丁钢强告诉记者,与精制谷物相比,全谷物膳食纤维高,且含有丰富的微量营养素和生物活性物质。合理增加全谷物摄入,可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和死亡风险,也可降低体重增长,尤其是对老年人预防和控制慢性病非常有益。如果摄入不足,也会相应增加慢病的发生率。
据了解,当前我国全谷物消费占谷物消费的比例不足1%。而按照《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每天全谷物和杂豆(包括红小豆、绿豆、芸豆等)的摄入量应占全部谷物的25%—50%。
丁钢强表示,每五年一次的全国性营养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居民动物性食物的摄入量逐年增加,但全谷物、蔬菜等食物的摄入量远不能满足需要。而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此前的一项研究,80.55%的儿童全谷物和杂豆日均摄入量低于膳食宝塔推荐量的60%。
“全谷物和杂豆是膳食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议一天摄入50—150克。”丁钢强建议,对于不同人群各类营养素搭配占比,蔬菜、水果、全谷物、奶类可以占所有食物的2/3以上,其他的占1/3左右。
据了解,2024年,我国启动实施《国家全谷物行动计划(2024—2035年)》。按照时间表,到2035年,全谷物在居民膳食消费中的比重明显增加;全谷物食品供给和消费实现动态平衡,形成链条完整、结构合理、供需适配、持续升级的全谷物产业发展格局。
刘焕鑫表示,下一步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将着力推进宣传引导、标准引领、科技创新和产业提升“四大行动”,以提升公众认知,增加全谷物在膳食中的比例。但他也强调,全谷物食品的推广与消费者接受均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科学“减油”
值得关注的是,食用油过量摄入也是当前粮油健康消费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
刘焕鑫指出,与《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推荐的摄入量相比,目前我国居民的食用油消费量总体偏高。
相关数据显示,我国居民人均每日食用油摄入量达40多克,远超25—30克的推荐标准。为此,《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25—2030年)》明确提出开展“减油”行动,目标是将居民人均每日摄入量降至推荐范围。
“我们将组织开展‘少吃油 吃好油 更健康’主题宣传活动,大力普及健康膳食理念和知识,加强标准引领,丰富产品供给,努力让老百姓吃得更科学、更营养、更健康。”刘焕鑫说。
丁钢强告诉记者,成年人烹调食用油一天摄入量为25—30克,若长期过量摄入,会导致膳食中脂肪供能比过高,进而增加超重、肥胖、心血管疾病及糖尿病等慢性病的发生风险。
值得一提的是,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主任陈萌山此前撰文指出,降低居民食用油的过度消费,可以有效减少食用油进口,降低国际市场依存度。他指出,当前我国食用植物油供应中约70%依赖进口,国产食用植物油占比仅约30%。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2022年,我国食用油人均年消费量为26.6公斤,仅低于美国(32.58公斤)。
(编辑:郝成 审核:吴可仲 校对:颜京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