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记者 陈燕南 北京报道
“物理安全加心理安全才是达到‘好用’标准的关键,核心是一定要‘类人化’、一定要像‘老司机’一样。因为一旦驾驶行为不可预期、和老司机动作不一致,不仅驾驶员难受,周边车流也会受影响。”在2025世界智能网联大会期间,吕鹏对《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
当前,智能驾驶技术进入关键窗口期,安全事故频发、用户体验短板等现实问题亟待解决。吕鹏结合智能驾驶行业现阶段发展特征,围绕类人化智驾与L4技术落地路径,深入剖析了其背后的产业逻辑与思考。
吕鹏预测,在L4能力方面,通过未来三到五年是可以达成的。到了2028年,其实可以支撑在L4能力的基础上实现L3级别的落地。到2030年,全场景、全区域下的L4将得到支持。在未来三五年里,我们可能会见证智能驾驶的飞跃发展。
城区辅助驾驶尚未达到“好用”
吕鹏表示,中国汽车智能化正高速发展,也构建起完整的合作体系。过去几年,城区辅助驾驶已从原先仅搭载于高端车或Premier品牌里的高价位车型,逐步渗透到15万—20万元甚至15万元以下价位的车型中。
吕鹏说,这其实是智能化的下半场,它推动的是一种以智能化为基础的“新自动挡”。有了城区智能辅助驾驶后,它能像传统自动挡一样提供智能化驾驶体验。
吕鹏表示,很多车企背后都有地平线的身影,这也推动了我们最新一代智能计算芯片——征程6系列的落地,征程6上市不到一年就实现了百万级出货,这离不开整个行业推动城区辅助驾驶普及所带来的机遇。
不过在吕鹏看来,当前城区辅助驾驶尚未达到“好用”的预期,仍面临诸多挑战。地平线特别强调一点:交通不是单一的驾驶行为,而是驾驶动作与周边车流、行人、车辆之间的复杂交互过程。
吕鹏表示:“我们不仅要保证物理安全,驾驶员的心理安全也至关重要。一旦智驾系统的操作和普通司机的习惯不一致,就会出现开着辅助驾驶,后车却开始鸣笛催促的情况,虽然没发生碰撞,但会带来强烈的心理不安。”
吕鹏认为,系统成本问题是关键。现在行业竞争激烈,大家都经常说非常卷,城区辅助驾驶系统成本虽然比早期的一体机高,但现在也已经快速下探到10万—15万元车型区间。在这样一个区间下,我们可以看到当前系统成本还是相对高昂,给车企带来不小压力。所以我们认为,只有做出“好用”的系统,再通过规模化实现成本优势,整个行业的普及速度和渗透率才会进一步加快。
靠L2规模化量产积累数据
吕鹏表示,在这个背景下,要解决这些问题,核心是突破两个关键点:一个是Scale Up,一个是Scale Out。Scale Up指的是系统上限要足够高,就像传统Robotaxi公司,能实现无人运营,但运行区域受限,所以必须把性能打磨到最优,才能保障消费者安全。同时地域覆盖也要扩宽。
他认为,所以城区辅助驾驶乃至未来的自动驾驶,挑战的都是“右上角的珠穆朗玛峰”:既要性能足够好,又要区域足够广。这就需要靠算法领先性实现Scale Up能力,靠工程领先性达成泛化能力,这对当前自动驾驶开发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
吕鹏说,同时,要从辅助驾驶走向L4,中间还有一个L3阶段。对于L3,我们是如何思考的呢?首先就是要正视当前技术能力与L3的差距。这个差距在哪儿?即便现在市面上最好的量产城区辅助驾驶系统,哪怕在高速场景,大概每600—1000公里就需要一次人工接管。但L3要求责任转移到车企,因为一次不接管,可能就会造成一次事故,这样一来,系统要做到的接管间隔可能就需要接近“百万公里一次”,这中间的差距还很大。
吕鹏表示,解决这个差距有两种思路:一是持续提升性能指标,随着AI发展,预期每年能有10倍性能提升,从几百公里接管到百万公里,其实也就几年时间;另外就是增加大量限制,把整个可运行的区域限制得非常严格,比如天气不好不能开、车道线不清楚不能开、雨雾天不能开,但这样交互上会让消费者体验不佳。
所以吕鹏说,地平线对L3的思考是:推动L2+性能持续快速提升,若能保持每年10倍的提升速度,3—5年就能接近L4—L5的水平。
吕鹏表示,当系统具备Robotaxi级别的L4能力后,再去定义边界清晰的ODD,这样的L3产品才可用。比如“北京所有的环线、全国所有的高速公路全天候支持”这种清晰边界的L3。
吕鹏说,从这个角度看,L4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迈向L4的路线,过去一直有两条,就像爬珠穆朗玛峰有南坡、北坡之分:特斯拉走的是渐进式路线,Waymo当年走的是跨越式路线。
吕鹏认为,坚实的L2全场景城区辅助驾驶系统,是实现L3/L4的必经之路。这需要统一的软硬件平台,靠L2规模化量产积累数据飞轮效应,直接赋能并快速迭代出L4级系统能力。而且这个过程中,L3也能高效落地,因为它能解决L3“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
吕鹏表示,现在L3落地依赖保险,而保险公司需要实际验证数据,没有“百万公里无事故”的数据,保险也不敢担保。但当有海量L2+车辆部署后,就能通过真实道路数据发现:某些路段、某些ODD下,已累积近百万公里无接管记录。这些真实数据,就是证明“该路段可激活L3”的关键依据。
吕鹏说,有了海量真实道路数据做基础,再进入第三步:用实时数据锁定清晰ODD边界,叠加必要的冗余机制防止失效,就能证明系统在该ODD下具备L4能力,进而激活L3功能。
防御性驾驶可大幅提升系统安全性
吕鹏表示,回到地平线的产品,其实地平线一直基于端到端和强化学习技术来打造下一代L2级城区辅助驾驶系统。为什么采用这两个技术呢?我们做两个类比,端到端其实就类似于人类的模仿行为。如果模仿老司机的驾驶行为,那么系统的行为就会与人类驾驶行为极为相似。同时,借助强化学习,可以增强系统的推演能力,通过反复推演来提升系统的推理能力。地平线打造的这种国内真正的一段式端到端方案,实际上解决了三个比较重大的核心问题。
第一个是去场景化,大家使用原先的程序化辅助驾驶系统时,常常会有这样一种感觉:好像这辆车是由不同的人在驾驶,左转和右转的动作、在空旷道路和拥堵道路下的表现、在高速和城区的驾驶风格,都显得不太一致,这是因为原先的开发是围绕不同场景分别进行的,而现在采用端到端模型后,实现了去场景化,就是通过一个模型就能支撑高速、城区、泊车等所有场景的系统运行。所以,它的驾驶行为非常连贯、一气呵成,场景一致性也得到了很好的保障。
第二个是丝滑的控车,很多开过城区辅助驾驶的朋友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车辆为什么有这么多顿挫感,刹车时有时重有时轻,其实这些往往都是由于规则介入导致的应激性反应,而当我们采用端到端的学习方式时,因为系统直接学习的是老司机的驾驶轨迹,要知道出现点刹和重刹的情况其实是非常难的。因为对于真正的老司机来说,开车时很少会出现点刹、重刹的情况。所以采用端到端学习后,车辆驾驶的丝滑感非常强。这样也能让消费者迅速在心理上建立起安全感。
第三个是防御性驾驶能力强。由于系统采用长时序学习,而非单帧图像学习,它能够理解一些危险场景,形成防御性驾驶能力。
吕鹏进一步表示,真正的安全,是要对各种极限场景具备处理能力,但回归到日常驾车场景,更主要的安全是在95%的情况下先避免自己进入危险场景。这种动作在智能驾驶中是通过防御性驾驶动作学习实现的。比如,进入盲区时,人会自动减速,从而避免进入极端危险场景,触发紧急应急机制。因此,防御性驾驶可以大幅提升整个系统的安全性。
直觉系统是驾驶的最核心基础
吕鹏说,整个自动驾驶开发依赖于数据驱动,但物理世界无穷无尽,存在众多长尾场景。通过传统方法采集这些长尾场景,效率会越来越低。但通过数据驱动的强化学习补充,我们可以高效解决长尾场景问题。同时,仿真场景可以提供多样化数据,增加自主交互式学习和反复推演。
吕鹏说,另外,在复杂场景下,端到端技术的另一个特点是方向盘不会有大幅抖动,不会有很多恐慌感。在复杂人车流中,车辆不会完全停滞,而是以较低速度缓慢蠕行。红绿灯起步时,由于端到端延时较低,车辆响应甚至比人更快。车门关闭后,车辆很快在后方车流走完后提速。
吕鹏表示,在过无保护路口时,如果车速很快,人会感到慌张。但实际上,车辆会通过长时间学习,自动将车速降至让人安心的水平。对于右转有盲区时,车辆会慢慢探出观测侧方,这与人的驾驶动作非常一致。
“在原有老架构系统中,这种场景通常会有点刹和重刹,但大家可以看到,车辆方向盘轻微晃动即可丝滑绕过。在狭窄道路上,车辆以安心速度行驶,同时精准理解周边环境,缓慢蠕行后再迅速提速。这种小路下,车辆不仅能通过,而且方向盘非常稳定,与人打方向盘动作相似。”他表示。
吕鹏表示,在对向路口有对向车、后方车和两轮车交互的情况下,车辆的速度和轨迹并未受到影响。这回到了对端到端技术的基础理解:端到端特别像人开车时的直觉系统。“大家可以想象,我们平时开车,95%以上的时间都非常轻松,这是因为我们依靠直觉驾驶,而非耗费大量脑力。直觉系统是驾驶的最核心基础,在此基础上再衍生出其他推理能力,以处理复杂场景,这与人类的进化过程非常相似。”他说。
吕鹏说,未来城区辅助驾驶,包括L3、L4,将成为新的自动驾驶标配,引领未来3到5年千万级规模的量产。同时,地平线现在也在储备与robotaxi公司的商业化落地合作,以支撑从L2到L4的全产业基座之路。
吕鹏最后表示,支撑未来智能化发展的关键,相当于手机上的4G时刻。只有智能驾驶达到这样一个状态,未来在智能空间、智能座舱上才会有百花齐放的前景。“所以,我们认为智能驾驶是向高而行,我们也为此心潮澎湃。当然,我们也要心存敬畏,因为这毕竟涉及到安全相关的问题。”
(编辑:张硕审核:童海华校对:颜京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