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合碳科董事长詹娟:国内碳市场仍有巨大增量空间
2024-09-13 06:09      作者:李哲     来源:中国经营网

本报记者 李哲 北京报道

9月12日,由中国经营报社主办的“数智引领 ‘碳’索未来——2024中经能源科技创新发展论坛”在北京成功召开。

在论坛上,华合碳科董事长詹娟表示:“从目前我国碳市场活跃度以及市场空间来看,与国外的碳市场相比,仍存在显著差距。或许可以借鉴科创板、北交所等资本市场的发展思路,允许合格的、经过认证的机构投资者参与碳市场,以促进其健康发展。”

碳市场仍需完善

今年7月,生态环境部发布的《全国碳市场发展报告(2024)》显示,截至2023年年底,全国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4.42亿吨,累计成交额达249.19亿元。其中,第二个履约周期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为2.63亿吨,累计成交额达172.58亿元。

詹娟表示:“从目前我国碳市场活跃度来看,2023年全年碳交易量为2.2亿吨,而控排火电企业的规模为45亿吨。与国外地区相比,欧盟的碳价为70—80欧元,中国的碳价为100元人民币,而考虑到我国的碳市场空间,跟国外的碳市场相比,我们确实存在很大的差距。在实际操作中,我们接触的控排企业普遍反映CEA(碳排放配额)指标不足,但市场上难以购买到。虽然北京绿交所的CCER(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已经启动申报,但碳量仍然无法满足一些企业的履约需求。”

记者了解到,在我国碳市场启动之初,火电行业率先被纳入其中。同时,生态环境部也对钢铁、建材、有色金属、石化、化工、造纸和航空等重点行业纳入碳市场的成熟程度进行了全面评估,从而科学确定各行业纳入市场的时间表、路线图。

9月9日,生态环境部发布《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水泥、钢铁、电解铝行业工作方案(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方案》”)提出,要积极稳妥推进水泥、钢铁、电解铝行业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根据《方案》,水泥、钢铁、电解铝行业将于今年起纳入碳市场。

而从现阶段来看,碳市场参与主体并不多。詹娟说:“华合碳科现在是北京绿色交易所和广州碳排放权交易所的会员单位。其中,北京绿色交易所允许一些合格的法人单位去开户,我们公司当时在北交所开户走流程用了3个月时间。这其实不利于一些有意愿的参与主体参与到市场中来。而其他的碳交易所如何开户,很多企业并不了解。”

为此,詹娟建议借鉴科创板、北交所等资本市场发展思路,允许一些合格的、经过认证的机构投资者参与进来,这将有利于我国碳市场的发展。同时,由于当前碳市场处于发展的初期,碳市场开发成本比较高,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此外,碳交易市场的信息披露也同样需要进一步透明化。

“在实际经营过程中,我们发现市场信息披露以及标准制定方面仍然存在提升空间。虽然市场信息披露要求非常严格,但我们遇到的一些业主单位以前的数据本身就不规范。同时,一些业主对自身数据的安全性存在担忧。因此,市场信息披露必须遵循公开、透明、公正的原则,同时也要结合当下实际,特别是产业的实际去考虑。”詹娟说。

市场繁荣才能实现可持续

对于一个成熟的市场而言,从业企业能够持续地从市场中实现盈利,这对市场的可持续发展以及行业的持续繁荣至关重要。

詹娟介绍称,华鹏飞从2022年开始关注“双碳”市场,并且成立华合碳科这个子公司。华合碳科现在非常明确的身份就是碳商,专注于碳资产开发和碳交易,这也是“双碳”发展带来的机遇。“对于碳商来说,要了解如何在碳市场中赚钱,同时,我们服务的客户,上下游的伙伴,大家既要控碳,又要维持一定的经济效益。这是当前碳市场面临的挑战之一。”

“从减碳的路径来看,一方面是减少碳排放,另一方面是把排出来的碳固定或收集起来。目前,大家更多聚焦于减少碳排放,如能源替代、技术创新等。但固碳技术同样重要,我们也接触和服务过这样的公司,比如石化、油田之类的公司,现在的固碳技术成本很高,普遍达不到盈亏平衡。我们在与地方政府探讨‘双碳’解决方案时,一些技术手段的应用成本太高,从而制约了相关技术的推广。从这个角度来看,实现经济效益发展和‘双碳’目标之间的平衡,技术创新是必须的。同时,还需要进行管理创新和商业模式的创新。”詹娟说道。

詹娟表示:“我们曾为某地市编制了几年的温室气体排放报告,在编制过程中发现,连续几年的数据存在缺失或不准确的情况。这使得建立在这样数据基础上的温室气体或者双控目标的准确性存疑。因此,公司成立两年来,我们投入了大量的市场教育工作以及上下游合作伙伴的培训指导工作。”

此外,詹娟介绍称:“建立在公司碳商的定位,我们做了一些碳资产开发项目。比如,我们与地方政府签约,对当地的CCER进行预收储。这一做法的初衷在于,林业碳汇开发项目往往申报周期比较长,大概要一年到一年半的时间,且过程中需要收集的数据涉及面广,涉及的行政部门众多,配合意愿不高。通过预收储政府CCER,并预付一些费用,有效提高了政府的积极性。当前,我国证券市场有100多家券商,而在碳交易市场中,真正符合资格或具备资金的碳商仍为数不多,这意味着碳交易市场仍存在巨大的参与空间和机会。”

(编辑:董曙光 审核:吴可仲 校对:颜京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