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记者 倪兆中 北京报道
近年来,短剧行业异军突起,以其短小精悍、情节紧凑的特点迅速抓住观众眼球,成为文化娱乐领域的新宠。DataEye研究院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微短剧市场规模达504亿元,预计2025年将继续保持增长态势,超过680亿元。
然而,在短剧行业快速发展背后,一些不法分子却嗅到了新“商机”,精心策划各种骗局,以短剧热度为诱饵,或称“投资短剧”,或称“推广短剧”。《中国经营报》记者了解到,目前有受害者已被骗逾40万元。
南京大学文学院助理研究员李国成向记者表示,从行业层面看,短剧的快速扩张与规范化发展不同步,在内容创作、商业模式、版权管理等方面尚未形成成熟稳定的行业标准和自律机制。“此外,行业内部分从业者为了追求短期利益,可能在宣传推广中夸大其词,也让消费者难以分辨真实的商业机会与诈骗陷阱。”
诈骗形式多种多样
山西高平的王先生告诉记者,今年2月,他下载了一款名为“沐歌短剧”的APP。登录后,APP页面主要是投资得分红的广告信息,虽然名为短剧,但并不能观看视频,而是一款用于投资的APP。“主要就是投各种短剧,投资金额从几千元到几万元不等。”
除了呈现大量广告外,王先生说,该APP可以通过签到获得积分和赏金,他先后共投资41万多元。按照所谓“投资协议”,以王先生投资的项目计算,100天后就将获得一笔不菲的收入。
然而5月下旬,他欲将“个人余额”中积攒的部分钱款提现却一直失败,询问客服却被告知需要再度认购其他项目,而他认购之后仍然无法提现。当他准备取消这些投资项目时,也被以各种理由推脱。
王先生随后向警方报案。报案后,当他再次打开这款APP,页面变成一片空白,既不能登录,也无法联系客服。
相同案例在杭州也出现过。赵林(化名)今年也在“剧丰盈”APP陆续投入约10万元,其间顺利提现1.5万元。4月7日,当他想提取到期的成本和收益时,发现该APP已经无法打开,客服也失联,此时,赵林意识到被骗了。
记者在社交平台上搜索“短剧诈骗”,发现大量用户分享了自己的经验。经过梳理发现,这些案例除了“投资短剧”之外,“推广短剧”也是“骗局”的一种重要类型,其套路并不复杂。
一些不法机构宣称短剧推广能“月入过万”,先以“免费课程”为诱饵,将人拉入社群。进入社群后,便开始推销各种高价课程,声称购买课程后可以“零基础快速入门”。当学员购买后,账号流量依然不理想,却又被诱导购买新的各种名目的收费项目,深陷“套娃式”收费陷阱。
行业生态仍未健全
某短剧品牌创始人胡先生告诉记者,行业里头部平台都有自己的APP,通过各种公开信息就能查到,不要轻信陌生APP,行业内的平台不会在线上招募投资,也不会进行组合投资做所谓认缴份额的事。
“目前短剧的投资大都是几十万元,多的也就一两百万元,如果一个平台连这种投资能力都没有,那是有问题的。”胡先生说,这些平台公司如果真的需要同外部合作,基本都是定向的,不会以这种公开的形式进行募资。
胡先生表示,市面上确实有一些正规的APP推出过“看剧赚钱”“刷广告赚钱”的活动,不过能够获得的收益是十分微量的,一般只有几毛钱,“有人声称能够靠刷剧获得大额收益,都是不可信的”。
北京市两高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律师田峰认为,判断这些行为性质如何,需结合具体情形分析。若行为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通过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的方式骗取他人财物,可能触犯诈骗罪;若借助网络、媒体等渠道公开宣传,以高额回报为诱饵吸引投资,则还可能涉嫌非法集资罪。
田峰解释,要识别并规避此类骗局,首先要核实对方身份,确认其是否为可信赖的正规公司或渠道;其次,对超出正常水平的利润回报保持高度警惕;最重要的是,对于模棱两可的投资行为,尽量避免参与。
监管层面,由于短剧行业发展迅速,其商业模式和诈骗手段也在不断翻新,现有的监管措施在应对这些新型骗局时,可能存在反应滞后的问题。同时,一些平台方的监管责任未能完全落实,使得诈骗信息能够在平台上广泛传播。
从社会认知角度看,李国成认为,公众对新兴行业的认知存在盲区,风险防范意识不足。很多人缺乏对投资风险的正确认识,希望能在新兴行业中快速获利,这种心理被诈骗分子牢牢抓住,成为骗局能够得逞的重要原因。“对于短剧相关骗局的频发,社会各界应高度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编辑:朱会珊 审核:杜丽娟 校对:颜京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