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记者 李静 北京报道
京东在2025年年初强势进军外卖市场后,近期补贴大战在行业内持续升温,外卖行业的市场格局与生态正经历深刻变革,这一态势已引发市场的广泛关注。
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副所长蔡跃洲在《中国经营报》在线视频访谈栏目“零观科技”近期举办的主题为“呼吁良性竞争:外卖‘卷低价’不利于多方共赢”的节目中表示,京东强势切入外卖行业,是平台经济整体迈入“跨界竞争阶段”的具体表现。总体而言,跨界竞争有助于提升社会福利,尤其是能让消费者从中获益,但需要警惕平台通过向下转嫁成本形成的“内卷式”竞争。
外卖行业的四个阶段
过去五年多来,蔡跃洲带领的研究团队开展了一项研究,梳理平台经济的发展规律与阶段性特征。经梳理分析,他们将平台发展大致划分为四个阶段:模式推广阶段、高速成长阶段、平稳成熟阶段、跨界竞争阶段。
“外卖领域大约在2021年之后进入平稳成熟阶段。”蔡跃洲指出,近两三年,抖音、京东等企业纷纷跨界涉足外卖领域,希望将其纳入新的业务版图。随着今年京东快速入局外卖市场,外卖市场原有的双头垄断格局被打破,这也可以看作是中国平台经济迈入跨界竞争阶段的标志性事件。
“京东要拓展新业务领域,必然会通过补贴吸引消费者、骑手和商户。”蔡跃洲表示,此次外卖补贴大战本质上是平台经济发展进入跨界竞争阶段的体现。总体而言,平台补贴力度加大对消费者来说是实实在在的福利;对于商户和骑手,如果出餐价格、配送费等保持不变,业务量增加势必会带来收入及利润增长,仅从货币收益来看,他们的福利也会有所提升。
补贴大战的风险
但需要注意的是,外卖市场的总体容量有限,平台的这类补贴可能会以自身利润受损甚至亏损为代价。而在补贴大战中,部分平台还可能凭借其优势地位,将补贴成本转嫁给下游商户。
“平台通过让利这样的方式发放补贴、参与竞争属于正常的市场行为,对整个市场格局而言是良性的;但若是通过向下游或生态体系中的弱势群体转嫁成本,最终结果可能会走向反面,这既是对正常市场秩序的干扰,也是不可持续的。”蔡跃洲指出,外卖行业的补贴大战以及其他领域的“内卷式”竞争,最大的问题在于将原本正常的市场行为(价格竞争),异化为产业链或生态链中的主导企业(平台)向弱势企业(商户)转嫁成本,最终还会以产品质量(外卖食品安全)和消费者福利受损为代价。
蔡跃洲强调,无论是工业时代的监管治理,还是数字经济时代的公平竞争与反垄断,最终目标都应是避免消费者福利或整体社会福利受损。“这是监管部门应当关注的焦点问题。”
技术革新是破局关键
对于外卖行业“明厨亮灶”“七鲜小厨”等创新性探索,蔡跃洲给予了积极评价。
“科技手段压缩的是平台自身供应链成本,这种方式能避免成本向下转嫁,切实提升消费者福利,同时有助于保障食材安全与品质。”蔡跃洲预判,未来的胜出者需要具备全链路成本控制能力,实现从食材溯源、智能加工到配送优化的技术穿透。
不过他也担忧,这类新模式可能对中小商户造成冲击。“大型平台凭借资金、技术和供应链优势,在成本管控上具备天然优势,而中小商户缺乏相应能力,可能面临市场份额被挤压的困境。”蔡跃洲建议,监管部门可以与平台企业需共同探索路径,让科技红利惠及中小商户,助力其在竞争中实现可持续经营。
(编辑:张靖超 审核:李正豪 校对:翟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