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银140亿“救火” 英特尔迎重振良机?
2025-08-19 08:08      作者:吴清     来源:中国经营网

中经记者 吴清 北京报道

8月19日,英特尔宣布与日本软银集团签署最终证券购买协议,软银拟通过直接认购普通股的形式,以每股23美元的价格,向英特尔投入2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42亿元)。受此消息影响,英特尔股价盘后一度上涨超5%。

《中国经营报》记者随后和英特尔方面确认了相关消息。英特尔方面表示,软银的投资是基于英特尔的长期愿景,即通过加速布局支持数字化转型、云计算及下一代基础设施的先进技术,实现人工智能变革。

记者注意到,相比消息发布前英特尔收盘价23.66美元/股,23美元的认购价格略有折扣,处于合理区间。S&P Global Market Intelligence数据显示,这笔投资将使软银获得英特尔约2%的股份,成为英特尔第六大股东。

软银20亿美元入股英特尔

根据公告,这笔资金将为英特尔在美国推进制造转型和人工智能生态建设提供支持。对此,软银在声明中表示,对英特尔的投资建立在其长期愿景之上。英特尔CEO陈立武则称:“我们很高兴加深与软银的关系,这家公司在许多新兴技术和创新领域处于领先地位。”

从发展现状来看,英特尔正面临多重经营压力,这笔资金的到来正逢英特尔调整的关键期。根据英特尔2025年第二季度财报,公司实现营收129亿美元,同比基本持平,但在重组和减值与一次性成本这些因素影响下净亏损约29亿美元。

作为传统半导体巨头,英特尔在过去多年接连错失GPU、人工智能等时代浪潮,并在竞争中开始落后于英伟达、AMD等对手。2024年,英特尔净亏损188亿美元,股价重挫60%。

一位接近英特尔的半导体产业人士对记者表示,截至2025年第二季度,英特尔的晶圆代工业务仅获得约5300万美元的外部营收,至今还未获得主要客户,而这是公司能否稳定扩张的关键一步。同时英特尔目前的晶圆代工的先进技术研发、代工厂的扩建和布局AI领域都需要大量资金。

为缓解资金压力,陈立武正着力压缩英特尔的运营支出,同时持续推进组织精简,正以“降本+聚焦”的方式为晶圆代工制造、芯片产品与AI布局腾挪空间。

今年7月24日,英特尔发布公告称,将不再推进其在德国和波兰的项目,并计划将哥斯达黎加的封装测试业务整合至越南和马来西亚规模更大的生产基地中,同时进一步放缓美国俄亥俄州工厂的建设速度。

同时,陈立武在员工内部信中表示,公司正在实施缩减约15%的员工总数的计划,今年年底全球员工总数将降至约75000人。而英特尔也在今年第二季度完成了大部分的人员调整,并精简了约50%的管理层。

能否重振 仍有待市场考验

如今,英特尔选择继续投入晶圆代工业务(IFS),获取大客户和长期代工订单就更关键。这关系到能否提高公司产线利用率和毛利率,从而建立可持续的商业路径,并为后续14A/18A等节点的研发量产形成正循环。

为此,业内人士认为,目前,资本开支、获取客户和代工业务的进展,成为外界观察英特尔未来走势的重要指标。不过在竞争激烈的半导体产业,单靠资金投入或成本控制并不足以扭转不利局面,关键还是要快速技术迭代和获得更多客户。

软银此番入股,还引发了外界对于软银旗下Arm与英特尔潜在协同合作的想象空间。目前英特尔正在发力代工业务,希望为更多芯片客户提供晶圆制造服务。两者若能达成合作,Arm的IP生态与英特尔的代工制造可能形成互补。

实际上,此前英特尔与Arm有过合作。2023年,英特尔代工服务事业部和Arm签署了一项合作协议,该协议旨在使芯片设计公司能够利用Intel 18A制程工艺来开发低功耗计算系统级芯片(SoC)。

同时,从软银的全球布局来看,此次巨资入股英特尔也与其美国市场的策略呼应。2024年12月,软银宣布将在未来四年内向美国项目投资1000亿美元,投资英特尔正是关键一局。“此次,软银入股英特尔还盯上了AI芯片,在这方面软银布局已久,英特尔无晶圆厂半导体公司Habana Labs潜力不小,而Arm是全球最大的半导体IP提供商,双方协同下,或能加速突破AI芯片瓶颈。”上述半导体产业人士表示。

Gartner的研究副总裁盛陵海则认为,英特尔目前的业务与软银现有业务体系关联度还有限,且在晶圆代工业务整体低迷的背景下,其从中获取直接收益的空间相对较小。

值得关注的是,据《纽约时报》和彭博社8月18日报道,特朗普政府正考虑收购英特尔公司10%的股份。如果此举成行,美国政府将成为英特尔最大股东。不过,这一想法是否在政府内部获得广泛支持、具体的持股规模以及政府是否决定推进该计划仍存疑问,即使获得支持和谈判成功,这笔交易还需要获得英特尔董事会批准。

业内人士认为,对英特尔来说,此次软银的入股,可谓是“及时雨”,不过英特尔在先进制程研发、晶圆厂扩建等领域的资金需求庞大,20亿美元并不算多,能否兑现重振代工制造、发力AI业务的承诺,仍需经受时间和市场的检验。

(编辑:张靖超 审核:李正豪 校对:翟军)

相关推荐